8月30日,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郭永新、處長廖小紅,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越申、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侯文全、副秘書長樊瑞新,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耀玲,潮洲陶協秘書長柳茂春等一行蒞臨大球泥瓷藝調研。
北京來的領導們不顧舟車勞頓,到公司就直奔展廳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——大球泥原料,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大家的眼球,當得知這種原料就是當年生產“毛瓷”的主要材料,且已開采枯竭,全球僅存一百余噸時,大家就從陶瓷專業角度討論開了,怎么用,用多少,何效果?常務副總張萍介紹,每年控制用六七百公斤,每噸可創作五億元產值,每克價值四百元左右,被業內稱為“泥黃金”。在參觀大球泥瓷精品展廳時,領導與專家們對一組四個“毛瓷”碗引起了濃厚興趣,問醴陵的四季花“毛瓷”碗與景德鎮的水點桃花“毛瓷”碗有什么區別,張總回答:“大球泥做出的‘毛瓷’碗更加白、潤、透”。吳理事長馬上拿著“毛瓷”碗到燈光下查驗,當看到不同材質、同樣器型在燈光下不同效果時,即刻被驚呆了,紛紛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大球泥的傳奇魅力。
在座談交流環節,大家都認為大球泥這些年在我國陶瓷行業中做了很多基礎研究、出了很多成果、得了諸多榮譽。郭秘書長認為,大球泥瓷藝具有“毛瓷”生產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,是“毛瓷現象”的領軍企業;從大球泥的產地,到當年生產“毛瓷”的過程,探尋”毛瓷”的概念及意義,找到“毛瓷”生產的必要性及發展方向,提升文化自信和打造紅色品牌。吳理事長也贊同,“毛瓷”是一個時代工匠的杰作,是我們陶瓷工業值得發揚光大的精神,大球泥瓷藝公司完全可以做個課題研究,中陶協就是要扶持這樣不忘初心、始終堅守、時刻創新的示范性企業。
清華大學王教授提出,大球泥瓷藝在器型設計上一定要有創新,這么好的材料,這么好的企業,別人只能模仿你,讓大球泥瓷永遠處于超越的地位。侯理事長說,這八年來,大球泥瓷藝致力于基礎材料研究,做配方,搞革新,有特色,有成果,有潛力,還要在賦予陶瓷文化內涵、提升產品附加值上作好文章。
滕董表示:領導們指點迷津,使我們茅塞頓開,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、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領導下,我們一定要把大球泥原料研究透,發揚當年研發“毛瓷”的工匠精神,引領我國藝術陶瓷企業將“毛瓷”現象研究進行到底!